圖為近日,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在江蘇東臺條子泥濕地停歇。
圖為近日,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亞洲象在廣州一處黃泥坑里盡享黃泥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野生梅花鹿帶著幼崽在小溪邊悠然散步,亞洲象、雪豹、海南長臂猿在棲息地無拘無束地嬉戲、跳躍、奔跑……近日,央視新聞報道展示了布控在我國9000多處自然保護地的紅外相機捕捉到的珍稀野生動物活動影像。通過積極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一幅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正在展開。
近年來,我國300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棲息繁衍環境不斷改善。以旗艦物種拯救保護為抓手,大熊貓保護成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的成功典范。隨著飼養管理、疾病防控等技術提高,大熊貓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受威脅程度等級也從“瀕危”降為“易危”。除此之外,野生梅花鹿、朱鹮、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種群穩步增長,有的基本擺脫滅絕風險。由于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很多瀕危動物也“回歸”了我們的視野,比如,布氏鯨多次“打卡”深圳大鵬灣、荒漠貓現身祁連山自然保護區、云南拍到棕頸犀鳥影像……高水平的保護方式正在助力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促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進一步成效。
如今,我國正積極構建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高質量保護體系,多措并舉保護野生動植物,為它們營造更美好的棲居之所。《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制定印發,布局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0.3%。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建成20個特色專類園、7個系統進化植物展示區和1個原生植物保育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邁出新步伐。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就地保護體系建設和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遷地保護體系建設,將有助于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推動自然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題中之義。面向未來,我們要更加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斯凌)